没有RAG的突破,一切Agent都是纸老虎


在经历了无数ToB与ToC项目的洗礼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愈发清晰:要让各方(客户、用户、开发、产品、老板)在AI应用的认知上对齐,并最终共同完成有价值的交付,我们面前的路,远比想象中漫长。AI的“魔力”在实验室和Demo中令人惊叹,但在真实世界的复杂泥沼中,却频频遭遇尴尬时刻。


一、AI应用两大尴尬时刻:
1、“不像人”的专家:隐形知识的鸿沟

    大模型的回复常常缺乏“人味儿”,更难以像领域专家般思考。
    核心障碍在于:人类决策中至关重要的“隐形知识”难以被数字化——微表情背后的情绪、政治素养下的分寸感、特定立场的微妙表达、行业黑话的精准意涵……这些存在于人类直觉和经验中的“暗知识”,是当前数据驱动AI难以逾越的天堑。

2、“有限数据” Vs “无限场景”

    我们拥有的是有限的训练数据、有限的标注样本、有限的算力预算。然而,我们面对的却是近乎无限的真实应用场景、千奇百怪的用户输入、瞬息万变的环境因素。AI擅长“规则透明的有限集”(如围棋),却在“依赖人类直觉的无限集”面前屡屡败北。这种“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的根本性矛盾,是AI落地深水区的本质挑战。这就好比你就准备了10道题的答案,用户却问了你10086个刁钻古怪的问题,不崩才怪!根儿上就是个死结
二、突破困境的七点启示:从幻想到务实

1、提示工程是地基,体系化运营是关键:

    核心: 认识到提示工程不再是“咒语”,而是需要持续投入、迭代优化的工程能力。它需要像管理代码库一样被管理。

    实践: 建立“提示词工厂”(Prompt Factory)概念,包含版本控制、A/B测试、效果监控、知识库(记录有效提示模式、失败案例)、自动化测试流程。将其视为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2、让AI做“脏活”:数据处理的先锋官:

    核心: 识别大模型最直接、最高ROI的应用场景——处理海量、混乱、非结构化数据,将其转化为结构化知识资产。包括但不限于:日志分析、用户反馈整理、合同/报告关键信息提取、对话记录摘要与主题聚类、知识库构建的初步数据清洗等。

    价值: 这是构建知识壁垒和启动价值闭环的基础。释放人力,聚焦更高阶的分析、决策和创新。
3、警惕“非对称性陷阱”:Demo的70分不能满足生产的95分:

    规模与性能: 小数据量 vs 大数据洪流、低并发 vs 高并发压力。工程架构(缓存、异步、批处理、分布式)、模型服务化、成本控制变得至关重要。

    长尾与鲁棒性: 常见场景表现好 ≠ 覆盖所有场景。必须投入资源处理边缘案例、异常输入、对抗性攻击。模型监控和兜底策略(如规则引擎、人工审核)是必须的。

    合规枷锁: 生产环境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GDPR, CCPA等)、审计要求、行业法规(金融、医疗等)是Demo无需考虑的沉重负担。架构设计需从开始就考虑合规性。

    效果衰减: 复杂流程、长上下文、多轮交互可能导致模型表现不稳定或逐级错误放大。需要对整个链路进行效果评估和加固。

    结论: 从Demo到生产,工程复杂度、成本投入、风险控制要求呈指数级增长。“玩具级”开源工具难以胜任。

4、人必须在环路(Human-in-the-loop):拥抱不完美,构建反馈飞轮:

    核心: 承认当前AI(尤其LLM)的局限性,追求100%自动化在多数关键场景下不切实际且昂贵。人机协同是王道。

    关键设计:
  • 明确介入点: 在关键决策、高风险操作、置信度低的结果处设计人工审核/确认环节。
  • 反馈闭环: 将人工干预、用户报错、效果评估数据系统性地反馈回模型训练/微调、提示优化、知识库更新、流程改进。这是系统持续进化的“燃料”。
  • 风险管理: 接受模型“黑盒”特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但通过流程设计(如双人复核、强制审核阈值)控制风险。对于零容错场景,现阶段慎用大模型。


5、工程化是王道:SOP是Agent的灵魂:

    核心: Agent的本质不是智能体本身,而是对复杂业务逻辑的工程化拆解和固化,体现为SOP。

    实践:
  • 解构业务: 将目标拆解为清晰、可执行的原子步骤。
  • 构建SOP链条: 定义每个步骤的输入、输出、执行逻辑(可能调用不同模型、工具、API或人工)、成功/失败条件、异常处理。
  • 健壮性与可观测性: SOP执行链需要容错、重试、状态追踪、详细日志和监控告警。比单一模型的“全能”幻想重要得多。
  • 与工具选择关联: 好的工具(如Cursor)应能有效支持SOP的设计、执行和管理。

6、工具模式选择:Cursor > Manus  - 解决真问题,融入真流程:
    核心:“让用户使用自然语言的方式,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流SOP传授给大模型,组织出新的工具” 这一点,是区分“玩具”与“生产力工具”的关键标准,工具模式选型的核心价值取向——赋能用户自定义和适应,而非强制用户适应预设的、僵化的工具逻辑。
    解决真问题: 工具是否瞄准了实际的、高价值的业务痛点(如处理复杂数据、自动化繁琐流程),而非炫技?

    融入真流程: 工具是否能无缝嵌入现有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流(如IDE、CRM、数据分析平台),成为用户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玩具”应用?

    工程化支撑: 工具是否提供了必要的工程能力,如版本控制、测试、部署、监控、API集成等,以支持生产级应用?

    Manus 可能因其预设性、封闭性或有限的定制能力,难以深度融入多样化的真实业务场景和SOP,更像一个展示概念的“玩具”。而 Cursor(代表一类工具)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和强大的集成能力,允许用户定义和传授自己的SOP,从而组织(构建)出解决特定问题的新工具,更贴近解决实际问题、融入真实生产流程的需求。

7、用户体验至上:Make Me Ask, Don't Make Me Think (Again):

    核心: AI交互设计的黄金法则——极致降低用户的认知负担和使用门槛。

    新内涵 “Make Me Ask (the Right Question)”:

    引导提问: 通过界面设计、示例提示、智能建议等方式,帮助用户清晰、准确地表达需求。避免用户因“不知道该怎么问”而放弃。

    简化输出理解: AI的输出应结构化、清晰、简洁,易于用户快速获取关键信息。避免冗长晦涩的“散文式”回答。

    最小化操作: 减少用户在获取AI输出后所需的额外操作步骤(如复杂复制粘贴、手动整理)。理想情况是结果可直接使用或一键进入下一流程。

    本质: 易用性是规模化采用的基础。 再强大的功能,如果用户体验差,也难以发挥价值。

    在探索AI务实落地的路径中:我们以为应该基于体系化的提示工程和数据处理,清醒认识到生产环境的严峻挑战(规模、长尾、合规、衰减),通过人机协同(Human-in-the-loop)和反馈飞轮管理风险并驱动进化,依靠扎实的工程化(SOP为核心) 构建健壮系统,选择能灵活适应并深度融入真实工作流、解决真问题的工具,并始终将极致的用户体验(引导提问,减少负担) 作为设计的核心准则。



AI落地,是场硬仗,少点浪漫主义,多点工程思维和务实精神。 别幻想一个模型通吃天下(洗洗睡吧),扎扎实实做好SOP设计、人机协作流程、数据基建和反馈闭环。 把提示词工程当成正经基建来搞。

而RAG,就是现阶段决定你Agent项目是“真牛逼”还是“假高潮”的那道硬门槛! 在RAG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尤其是在生产级性能、成本、易用性上)之前,对Agent保持谨慎乐观。把你的资源,狠狠砸在夯实数据基础、梳理业务SOP、以及死磕RAG性能优化上!
对于AI应用场景来说,
1、先上线,让AI应用进入到流程中,不断被使用和喂养;
2、行业的KnowHow就是SOP;
3、数据资产要远远重要于技术壁垒。

    版权声明:charles 发表于 2025年7月15日 pm3:36。
    转载请注明:没有RAG的突破,一切Agent都是纸老虎 | AI工具大全&导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