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Hans Benn on Pixabay
在全球化技术产品的竞争中,文档的本地化响应速度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市场拓展。
传统翻译模式往往需要数月时间,而 AI 翻译技术的成熟,让周级甚至更短周期的多语言支持成为可能。AI 正在改写技术文档本地化的游戏规则。
本文将分享一次 AI 驱动下的技术文档极速本地化实践,借助 AI 翻译引擎+轻量人工校验,平衡效率与质量,在短短数天内为产品文档支持了一种新语言,满足了客户需求。
本文结构如下:
-
需求场景 -
解决方案 -
质量控制 -
结语

需求场景
随着产品用户量的增长,我们收到了一些关键客户的反馈,希望能给一个产品提供中文文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产品。
以往,该产品只提供了英文原版文档和日语机翻文档。对于不熟悉或不擅长英文的用户客户来说,确实存在一定门槛。
我们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有时间了再做的需求,而是越快越好的客户诉求。但传统的翻译方式,比如人工翻译 + 审校,不仅成本高,而且周期可能以“月”为单位,难以快速响应和发布上线。
解决方案
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在明确需求后,我们立即决定采用 AI 翻译的方式推进中文文档的上线。
紧接着,进行了 AI 翻译测试,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基于文档维护方式,针对两种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评估,在权衡效率、质量、未来维护成本之后迅速决策,选定了一种最简单的实施方案(即下面描述的方案一)。
我这里提到的“文档维护方式”是指将中、英文档维护在了两个独立的开源仓库里,是一个历史情况。或者说,多年后,会发现它是个“历史债”,再将中英仓库合并变得很麻烦且耗时耗力,投入产出比不高。
✅ 方案一:将 AI 翻译后的文档内容放在英文文档仓库的独立专用分支上。
-
优势: -
当前可快速发布上线。 -
当前和未来都易于维护。 -
劣势: -
无法复用原本用中文写的、适用于多个产品的文档。也就是说,即便有些文档起初就是用中文写的,但 AI 依然会基于英文版的文档翻译为中文。
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是,假如用户在访问中文文档时,查看了不同产品的同一主题(标题)的文档,可能会发现表述上存在略微的差异。
考虑到英文文档往往比中文文档表达更精准(例如有明确的主谓宾),AI 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中文质量也不错,也难说比原本的中文就差。有的地方 AI 翻译的更好一点,有的地方原本的中文表述更合适。
这么一看,这个缺点完全可以接受,只是损失了点儿一致性,而且用户查看不同产品的同一文档页面的频率预计也不高。
⛔️ 方案二:将 AI 翻译后的文档内容放在中文文档仓库某个分支的目录下。
-
优势: -
可以复用原本用中文写的、适用于多个产品的文档。当用户查看不同产品的同一主题时,看到的内容完全一致。 -
劣势: -
难以快速发布,上线的周期较长。
-
需要解决发现的多个问题,有的问题只能手动解决且耗时内容量大。
例如,AI 翻译带来的空行丢失导致 Pull Request 的 CI 检查无法通过;需要检查 AI 翻译的新增文档里涉及的图片文件是否缺失并补全;AI 自动补全的 HTML 或 Markdown 结构导致重复;列表缩进错误等格式问题。
质量控制
AI 翻译并不是一键搞定的“黑箱”,要真正交付可用的文档,还需要人与 AI 协作。
在 AI 翻译完文档内容后,由不同角色审查了预览版的相应文档网站页面,这些角色包括技术文档工程师、前端工程师、客户干系人。我们将反馈的阅读体验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快速评估、优化和解决。
同时,我们在 AI 翻译的中文文档页面顶部加了个 AI 翻译的提示 banner,并提供了对应的英文原文页面链接。这样,用户可以在有困惑时轻松点击链接查看英文原文的描述。
当然,AI 首次翻译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后续优化 AI 处理逻辑或人工加以关注。例如,一些格式问题、完善术语对照表等。
结语
AI 翻译不是要完全取代人工,而是通过“规模自动化+人类精准干预”的组合,将文档本地化的周期大幅缩短。真正的敏捷,来自于对工具边界的清醒认知,以及人机协作的流程设计。
文档多语言支持从“重投入、高门槛”转变为“轻量级、快节奏”。现在用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过去可能需要几个月的工作量。以后如果要为产品文档支持新的语言版本,大概率也会优先考虑 AI 了。
如果你对我提到的 AI 自动翻译的文档效果感兴趣,可访问以下链接:
https://docs.pingcap.com/zh/tidb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