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暴地使用了 Claude Code 大半个月后,我来谈谈它的体验


这个月,我开通了 Claude Code,不是 Max,而是 Pro。因为还有其他厂家送的 Pro 订阅,虽然每月一审;加之还有 Zed 等其他工具的免费额度,所以对于现阶段尚在摸索新方向的我来说,当前的配置足够了。

开通之后,便是一通乱试,如同开始上手新游戏时先在游戏里探探路,实际感受一下玩法再说。之后,才大致扫了一下官网上的文档。再之后,才开始去看一些视频,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

并且,直到前天,我甚至连 Claude.md 也懒得设置,没有借助太多的生态工具和花里胡哨的技巧。主打一个简单粗暴,用了再说。

试水的项目

与大多数人不一样,试水项目并不是 Web 网站或是移动 App。而是选择了一个偏门:vscode extension。

试水的项目有两个:

vscode prompt manager

在这上面没花太多精力。由于是第一个尝试,主要目的就是看看 CC 能力和熟悉它的使用。前后也就是半天而已,看到基本能用就甩一边没管了。

vscode docpilot

这是一个正在花精力做的项目,看 CC 生成的简介吧:

A comprehensive VSCode extension that combines advanced PDF viewing with intelligent AI summarization capabilities. View, navigate, and understand PDF documents through seamless Copilot Chat integration.

我个人觉得值得吹嘘的功能:

  • PDF Object Inspector,类似 dom inspector
  • VSCode Copilot Chat Integration
  • Enhanced Object Extraction,可导出 PDF 中的对象

为何要做它:

  • 为增强我现有的 RAG Indexing Pipeline 做准备。
  • 更好地测试一下 CC 的能力。

在我的视频号里有早期版本的演示,那时还没有 inspector 和 extraction,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哦,忘了说:虽然它没有 100% 的覆盖测试,但已经具备了坚实的测试基础:

  •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 由 Playwright 驱动的端到端测试
    • 不是传统的将 webview 单独放在一个浏览器里去测试,而是如真正使用插件一般,以真实的 vscode + webview 来测试。

该插件目前还在高速演化中……

使用体验

CC 这类工具容易让人上瘾

使用 CC 的感觉跟使用 vscode copilot Agent 模式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相当容易上瘾,仿佛回到了当年为了通关大菠萝 2 而熬夜的日子。

之前的文摘中曾将其称之为“程序员的猫薄荷”,从个人体验来看,没错!

这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典型的就是:容易沉迷,影响其他事情,以及生活。最典型的就是:跟它激情对话完之后,一抬眼,已经过了十二点了!

还好我是 pro plan,就当它的 limit 耗尽之时就是我的休息之始了。比如下面的消息:

Claude usage limit reached. Your limit will reset at 3pm (Australia/Sydney).

所以,我不建议改造你的手机让你也能在上面使用 CC 的做法,尤其是对于自制力不高的人。

CC 的能力很强

也正是因为它的能力强,所以才容易上瘾。相比起其他家,水平不在一个代际。

当心中所念在短时间内可以呈现在你眼前但却又并非 100% 完美时,你的第一直觉就是:微调。于是乎,你就陷了进去,完了时间。

是不是有点像找人帮忙砍价时,总是差那么一点,你不断找人的情形?

CC 并非全知全能

虽然它的能力很强,但在使用时建议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我的感受:

  1. 小任务,八九不离十。
  2. 中小型任务,70% 以上的成功率。
  3. 再超过,成功率就会大幅下降,需谨慎对待。

注意,以上是“任务”非项目。而且所谓的“大小”之分,也因人而异。

同时,随着 code base 的增大,放任不管,它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此时,人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不就是上下文么?

我就估计有同学会这么想,但就我个人来看还真不止于此!

  1. 上下文管理确实重要,但是如何管理,却是因人而异。由此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CC 的使用也因人而异。
  2. 驾驭能力也很关键,打个比方:不是人人都能驾驭好一辆法拉利,虽然会很拉风。比如:
  • 你如何划分任务,给它指明方向?
  • 它有没有过度设计?
  • 它是不是写了一堆可以 pass 带其实都是 mock 的垃圾测试?
  • 它陷入了死胡同,你如何给它指点迷津?
  • 如果问题出在你身上,你有没有勇气抛弃所谓的沉没成本,重新来过?
  • 单人爽不是真爽,团队都爽才是!作为带头大哥,你会怎么做?
    • 少给我扯什么超级个体,即使是超人后来也组建了正义联盟。

    不过,好消息是,程序员不需要担心失业了!

    CC 可以替代很多 AI 工具,虽然是 cli 的方式

    比如我之前曾写过的帮我灌水的那些工具,结合 slash command 可以方便的实现。

    无独有偶,我在 Awesome CC Repo 中发现了类似的 blog 生成的 slash command,它用的模板是 Hugo。

    这也意味着一大类套壳工具可以直接被 CC 替代,虽然是 cli 的方式。但对于开发来讲,有了这个基础,再这之上再去套个 UI 并不困难。这种方式虽然写代码简单粗暴,但用来验证想法没啥问题。

    配合其他 AI 效果更佳

    这种协作相当于多找了几个小弟,让它们不要单兵作战,各自发挥所长。

    比如:ChatGPT 写文案或 UI 设计、CC 来写设计和代码、Gemini 来 Review。不论你是手动还是自动,多找几个小弟总归没错。

    甚至于现在进入新领域,我都是让 Gemini 先生成一个 Deep Research Report,让我有一个高层理解。当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我已经把这个技巧传授给我娃了。

    用后反思

    离人人都能创建应用的时代不远了

    这个趋势其实已经有了,没见 Claude 之前推出了 Sharable Artifact 吗?它可以运行在 Claude 应用内。这样,Claude 本身成了应用商店,Artifact 成内置的小程序。

    单一功能套壳应用当属被淘汰的最早一批。

    这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讲不是好事。但压力并非首先来自于非开发者,因为我相信他们还需要时间去适应,而是来自于同行。因为抄袭成本降低了。

    如此一来,通用应用的价值会大幅降低。要赚钱,就必须手快,并不断迭代,以期在后续版本中建立起壁垒。

    但是单纯靠工具建立起来的壁垒很弱,最好的方式是,工具只是销售渠道或生产工具,而不是单纯的工具。这也符合:卖服务而不是卖工具的理念(这是在哪看到的,我已经忘了)。

    比如网上常见的那种:用 AI 写爆款文章,卖的是文章,而不是写文章的工具。虽然真实性待考证,但思路没有问题。

    再比如,我把我独有的知识以类 ChatBot 的形式卖出去,也属于此类。此时,工具只是销售渠道。并且,我甚至于可以不需要写这个 ChatBot,而是干脆把知识包装成 MCP Server 形式,直接卖给用户。让所有 AI 工具都是我的销售渠道。

    关于壁垒,我能想到的有:

    • 行业壁垒,我有通用 AI 没有的行业知识(即数据)。
    • 生态壁垒,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一帮好兄弟可以跟我互联互通。
    • 渠道壁垒,本地运行、设备端运行等等。

    无法完成转型的开发者将面临困境

    对 AI 抱有敌意,觉得它是跟自己抢饭碗的开发者,最终将面临困境。

    只知道将需求翻译成代码,但无法体会需求背后业务含义的开发者,最终将面临困境。比如传统的外包队伍,我个人认为会很快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不善于学习代码之外的知识的开发者,最终将面临困境。单一知识结构无法支撑起复杂的交互,同时也无法给 AI 指明方向。不是有人总是说“品味”才是 AI 时代的大杀器吗?很难想象知识面不广的人会有多少品味。

    不会协作,没有计划的能力的开发者,最终将面临困境。

    沟通技巧不佳的开发者,最终将面临困境。这里并非是指巧舌如簧,而是指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论什么方式:如果你文字胜于代码,那就文字;反之,传入伪代码或图片都行。

    最后说点正面的:脑洞大的开发者,将在 AI 时代收获最大的红利。

    AI 时代呼唤新的开发流程

    前阵子不是已经有所谓 AI Native Developer 了么?

    当生产端的速度被极大提升之后,是否还有必要按原有的流程去开发呢?我对于所谓的用 AI 来写需求文档的做法都持强烈否定态度,因为这还是按照传统方式去做事,只不过是由 AI 代写了。

    我宁可看到在软件生产的环节之中,没有什么明确的:需求分析人员、架构师、前端、后端、测试、运维等等。

    现在不是到处都在吹嘘“超级个体”吗?那么软件生产为何不能是超级个体间的协作呢?

    此时当然不是干一个破网站或事小应用。都是超级个体了,那当然可以去干比以往更大的事情。

    于是乎,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如何在团队中使用 CC。相关网站和视频已有探讨,这里就不展开了。

    老板们,请成为推动 AI 变革的驱动力

    AI,作为新型生产工具,如果你不上心,那么你就会被淘汰。

    如果你还在担心引入 AI 会让员工摸鱼,那么你也会被淘汰,因为思维方式太落伍了。

    作为全新形态的生产工具,AI 将很多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将之前高不可攀的领域变得亲民,降低了门槛。此时,你如果还在固守原有的一亩三分地,那么淘汰是必然的。

    推动 AI 在公司内使用,使每个员工成为超级个体,提高营收进而给大家涨工资,这才是老板们应该做的事!

    总结

    没啥说的,尽快使用 CC 或类 CC 工具(国内的也不少,质量也不错),方是正道!赶快上车,弟兄们!

    《快学 LLM》和《技术出海》等付费文章

    • 无废话 LangChain.js
    • 无废话 MCP
    • 无废话 RAG:理论篇
    • 无废话 RAG:实践篇
    •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将设备实时数据从 HBase 迁移到 ClickHouse
    • 出海产品的技术“黄金组合”:Next.js + Better-Auth + Polar + Resend 实战指南
    • 出海技术人的“全能基础设施套装” —— Serverless DB 篇
    • 出海技术人的“全能基础设施套装” —— 存储篇
    • 无废话 Agent:理论篇
    • 聊聊 Vibe Coding

    版权声明:charles 发表于 2025年7月30日 am10:57。
    转载请注明:简单粗暴地使用了 Claude Code 大半个月后,我来谈谈它的体验 | AI工具大全&导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