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能力的要求,由原本的落地能力,逐步转向解构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大家平时在用AI工具吗?
先说我自己,我是用的,而且每天在用,甚至每天都在琢磨还有没有哪些新的用法。说一下我近几个月甚至半年多,挺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探索和使用AI工具的一些感受和想法——迎来AI时代的思考、面对变革产生的一些思索。
首先AI时代的浪潮下迎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替代的问题,很多人会担心或者经常在讨论:AI现在这么强大,会不会把人替代、会不会把我们的工种淘汰,取代我们?

01 替代和淘汰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想法:我认为是不会的,永远不会。
这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典型的技术威胁的理论。这种技术威胁论在每一次新技术出现的时候都会有,我觉得是不需要担心的。就像算盘和计算器、马车和汽车——之前大家是用算盘做计算,后来发明了计算器,但是会计始终不会被淘汰;马车时代,车夫靠驭马经验赶路,汽车普及后,看似“车夫”被淘汰,实则演变成“司机”,司机从驾驭马匹,转变为开车、导航,要懂交通规则,未来甚至还要学会用智能辅助驾驶……岗位随技术迭代持续进化,工作的方法被革新,而非被淘汰。
所以说大家的危机感在哪儿?危机感不是在于会被AI替代,而是要积极使用AI,在变革的浪潮下会淘汰坚持拒绝使用AI工具的人,就像永远不会没有会计和司机,但是会逐步淘汰掉坚持打算盘、坚持开马车而不会用计算器不会开车的人。所以说一定要用,只要一直用、会用、用的好,就肯定不会被替代和淘汰。
02 AI时代的变革
AI时代,对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先说结论,主要体现在对人能力要求的变化上——由原本的落地能力,转向解构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再细化一下:对于在一个行业领域内专业的人来说,AI辅助的提升是相当大的;对于非专业人员,学习成本会大大降低,但同时也几乎很难快速产生有价值的内容。
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有拖延症,就是很多人有很多精彩的想法,但是落地能力不行,之前工作和生活中对人能力的要求是落地能力,有一百个、一万个想法没有用,要能够最终呈现出来,才是真实的。
但现在AI的执行和落地能力远远超出人类成百上千倍。
所以现在对人的能力的要求,由原本的落地能力逐步转向解构,想象和鉴赏能力,解构就是拆解,为什么我说对于行业领域内专业的人提升会非常大呢?就是你要明白当前这个任务所要求的核心要点和指标有哪些,快速把它拆解出来,提供给AI,AI可以做到快速分析理解和产出内容,帮我们把想法落地,但是同时对人的要求也拔高了一个层次,我们要具备具体而敏锐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就是说你要能够想象出来好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他给你提供了5种或10种思路和内容,我们要能快速准确的判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有价值的,具备这种鉴赏能力或者叫审美能力。AI只是机械的生成,用它能够获取到的不同token其实也就是词语之间最大的概率去匹配输出内容,所以对我们的鉴赏鉴别能力要求很高。
现在使用AI工具看似没有门槛,但实际不是没有门槛,而是门槛变高了甚至换门槛了,这对于之前那些很有想法、但是没有方法,经常有创意,尤其懂得内核和底层逻辑,但执行落地的行动力不强的人是极大的利好,这部分人搞不好能够翻身。
所以我说对于行业领域内专业的人来说,AI工具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讲,学习成本会大大降低,任何人都可以很快速、很简单的得到系统性的知识内容,想研究分析任何事都可以,只要会表达AI就能教你。
但同时对你的学习欲望和耐性也是一个破坏。在这种快速能够获知信息的情况下,我们的想法和意识也会变得更加碎片化:今天有这个想法,明天有那个想法,很难坚持持续的去深入探索和学习一个东西。所以对于原本是小白的人来讲,几乎无法快速做出有价值的东西。
03 带来问题:大量垃圾信息横空出世
带来的问题就很明显了,因为能够快速的产出内容,那么自然就会有大量的垃圾信息横空出世,这也是现在有人抵制AI的原因,我们要具备一定的鉴赏和鉴别能力,要能区分出哪些是垃圾信息或有较强的主观倾向性,学会适度辨别和屏蔽此类信息,别被浩如烟海的垃圾遮挡视听;同时也要接纳AI,不能抵制——
因为大的浪潮、大的方向,不可能逃离和违背。
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有类似的这种言论,例如过去“车马邮件都慢”,现在微信短信视频很方便,就被说是少了温度;零几年电商刚出来的时候,说网购都是劣质仿制品、盲目消费,不像过去买东西那么精挑细选,品质很高;一几年刚有直播带货的时候,也是很多人说low……但是现在呢?每一项都已经高度融入日常生活中,没人离得开了。
其实都一样,大的趋势是逃不开、拦不住的。
只能拥抱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