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anus的争议,目前科技圈和普通用户的态度可以说两极分化。
先说说国内为啥这么火?
一夜间全网刷屏的“惊艳全球”“国运级成就”这种口号,看着像不像当年某些手机品牌吊打苹果的套路?
邀请码被黄牛炒到几万块,直接让人联想到饥饿营销四个大字。
有自媒体同一时间发相似文案,连宣传视频都像复制粘贴的,这波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团队策划的营销狂欢。
官方虽然解释服务器撑不住才搞邀请制,但用户不买账!
毕竟OpenAl早期也用邀请制,可人家没把码炒成天价啊!
再加上国内大厂高管紧急约谈Manus背后的蝴蝶效应公司,这阵仗更像资本嗅到风口后的应激反应,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崇拜。
国外冷得诡异,问题出在哪?
油管视频播放量5万,推特评论才400条。
这和国内铺天盖地的讨论比起来,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有业内人士分析,国外KOL压根没下场带节奏,光靠中文用户自嗨,热度自然起不来。
更尴尬的是,团队疑似找过某公司做国内公关,结果被对方否认,反倒坐实了国内特供热度的猜测。
说白了,国外用户见多了AI产品,Manus既没颠覆性技术,宣传又不够接地气,自然激不起兴趣。
技术到底行不行?争议点在这儿
内测用户吐槽Manus是超级缝合怪。
金融分析靠单一数据源,复杂任务还得人工擦屁股,和宣传的全自主差得远。
有程序员拆解发现,它本质上是把现有技术(比如虚拟机、多Agent调度)打包整合。
工程优化水平远没到质变阶段。
某高校的教授更是直言不讳:核心技术突破不如DeepSeek,现阶段就是个执行助手,离真正通用还远着呢!
不过也有投资人觉得,能封装大模型做出实用产品已不容易,毕竟不是所有公司都烧得起自研模型的成本。
算力成本高到劝退普通人,一次任务燃烧2美元,复杂点的直接飙到百万Token消耗,这价格别说个人用户,中小企业都得掂量掂量。
对比OpenAl的博士级Agent月费2万美元,Manus看似便宜,但问题在于它宣称的通用性需要高频使用才能体现价值,而高昂的成本反而让实用性大打折扣。
更扎心的是,试用过的记者连任务都跑不完,服务器动不动就崩,这体验谁敢掏钱?
所以到底是技术奇迹还是营销把戏?
现在的Manus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半成品发布会,饥饿营销拉满期待值,KOL造势营造稀缺感,再绑定DeepSeek蹭热度。
这套组合拳确实让它在国内刷足了存在感,但技术底子不够硬,算力成本下不来,国外市场推不动,这些硬伤光靠营销是填不平的。
创始人说未来品牌才是护城河,这话听着像提前给技术短板找台阶。
不过话说回来,能引发腾讯、字节等大厂紧急布局同类产品,至少说明Manus摸到了市场的痒点。
至于它能不能从网红变长红,还得看后续能不能把饼做实了。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