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应用:TOB与TOC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企业与消费者市场的深刻变化。在TOB(面向企业)和TOC(面向消费者)两种应用场景中,尽管大模型技术不断突破,但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很多公司在追求创新时过于注重技术性能,忽略了实际应用和用户需求,导致大模型的潜力未能完全释放。

1. TOB应用中的误区:技术主导与数据忽视

在TOB应用中,很多公司将重心放在大模型的技术能力和算法优化上,而忽视了数据的质量与适用性。 企业应用中的数据问题尤为重要,因为大模型的有效性和实际效果往往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息息相关。

例如,在企业级应用中,数据的多样性、数据的时效性以及数据隐私的保护成为关键问题。尽管大模型在某些场景下具备强大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高质量的、与行业场景紧密结合的数据,会导致模型的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思路:

  • • 数据驱动的应用开发: 大模型在TOB场景中的应用,需要更多依赖行业特定的数据,而非单纯依赖通用的数据集。因此,企业要注重数据收集和数据的本地化,结合行业需求定制模型。
  • • 数据隐私与合规性: 企业尤其在处理敏感数据时,必须严格遵守隐私保护法规,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2. TOC应用中的挑战:模型能力与工程化的脱节

在TOC应用中,许多公司过于强调大模型的能力和排名,忽略了工程化和用户实际需求。 例如,在聊天类产品中,虽然大模型能够提供强大的对话生成能力,但用户却常常关心诸如聊天分类、聊天置顶、一键清理等实际功能。这些功能可能看起来简单,但却在提高用户体验和粘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erplexity的CEO曾指出:

“拥有十万用户的套壳产品,比拥有自有模型却没有用户更有意义。”

这句话准确点出了很多大模型应用在TOC领域面临的尴尬局面。尽管拥有强大的模型,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户基础,或者没有与用户生活紧密关联的实际应用场景,那么技术的优势也难以转化为商业成功。

解决思路:

  • • 注重产品的工程化: 大模型应用需要落地为易用、便捷的产品,注重用户的实际体验,提升模型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度。例如,集成到用户的日常工具中的插件(如Copilot)能够大大提升产品的实用性。
  • • 强调功能与场景应用: 企业需要将大模型的能力与用户的日常需求紧密结合,打造高粘性的场景应用,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提升用户留存和转化率。

Monica.im创始人肖弘(Red),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们“更关注旧场景如何变新,而不是造一个新东西”。

3. 竞争中的战略选择:造山与造海

安克创新的创始人阳萌,说她跟OpenAI的同学交流的时候,大家会有这样一个比喻:以前一个一个问题解决的时候像是在造山。你在每个领域里面都要一座山,目的是为了在这个领域里登天。现在有点像是在造海,就是海平面每提高一次,所有的问题都离天更近一些。

在大模型的应用竞争中,很多大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试图进行海量数据的积累和广泛应用的布局。对于小型创业公司来说,直接与大公司竞争往往没有太多优势。与其进行资源消耗战,不如在细分领域中找到突破口,先活下来,通过积累技术和用户,再逐步拓展。

“造海”与“造山”

  • • 造海: 依靠大规模的投入和市场覆盖,利用巨大的资源优势覆盖尽可能多的用户。
  • • 造山: 通过专注于某些细分市场,打磨特定的技术和应用场景,逐步积累用户,最终突破竞争。

生存与发展战略:
正如 [猥琐发育,别浪] 说法所指,很多创业公司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并不需要直接对抗,而是通过精细化运营和积累用户,逐步实现技术和市场的突破。

4. 大模型应用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模型将在TOB和TOC应用中不断拓展其边界。然而,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如何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如何把模型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并将其落地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在《真需求》一书中,梁宁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商业的本质在于满足“真需求”

对创业公司而言, 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市场切入点,不仅要具备技术创新的能力,更要注重工程化实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将是未来大模型应用成功的关键。

结论

大模型的应用,无论是面向企业的TOB还是面向消费者的TOC,都面临着技术、数据和工程化的多重挑战。企业需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注重用户需求和实际应用,避免技术驱动的盲目创新。通过造山而非造海的战略思维,能够帮助创业公司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实现长远的发展。

附:梁宁《真需求》要点

什么是真需求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不够成熟的产品经理或创业者,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就像年轻人对初恋的处理方式。他们可能会像一个女孩为了吸引喜欢的男孩,每天精心打扮,努力在对方面前展现最好的一面,期待因此得到青睐。此类行为比较“幼稚”,因为它反映了三个层面的缺失:不懂对方、不懂自己、不懂关系。

1. 不懂对方:以为“好”就是“需要”:以“我认为好”为出发点,而非“对方真正需要”,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2. 不懂自己:误以为“开始”就等于“成功”:一些创业者天真地认为,只要进入市场、开局顺利,后续的成功就会自然而然。然而实际上,产品的本质是企业向市场交出的一份答卷。这份答卷必须结合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发展目标。如果企业过于迎合市场而忽视自身实际能力,不仅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可能迷失方向。

3. 不懂关系:成熟关系的基础是双向满足:他们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我希望”“我认为”“我想”,完全忽视用户需求;要么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担心提出自身利益会引发用户的不满。

梁宁的《真需求》主要围绕商业世界中的需求展开,核心观点是商业的本质在于满足“真需求”,通过“价值、共识、模式”的商业闭环模型,帮助读者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创造持久的价值,以下是具体介绍 :

价值

  1. 1. 功能价值是设计的基础,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回答了“这个设计能帮用户完成什么”的问题。如Google搜索首页的极简设计,仅提供搜索框和按钮,最大化了功能价值,让用户专注于搜索任务本身 。
  2. 2. 情绪价值指设计带给用户的感受,能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可通过配色、字体、微交互动效等手段增强,如Airbnb的设计注重用户情绪体验,从柔和的色彩到温暖的语言,让用户感受到“家”的氛围,增强了品牌的情感连接力 。
  3. 3. 资产价值:体现在设计能否为品牌建立独特的身份和记忆点,要求设计师通过一致的视觉风格和体验逻辑,帮助品牌在用户心中建立清晰的形象。如苹果的产品设计通过极简风格、一致的界面语言和高辨识度的工业设计,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资产价值 。

共识

  1. 1. 知共识让设计价值直观可见,用户对设计的第一印象来自感知,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明确设计的功能和意义,设计就无法达成感知共识。如Instagram的点赞按钮采用简单明了的“心形”图标,放置在显眼位置,并通过颜色变化和动画反馈清晰传递交互结果,让用户迅速建立对功能的感知共识 。
  2. 2. 场景共识设计要嵌入特定的使用场景,才能让用户自然而然地接受它。需深入研究用户行为,挖掘高频或未被满足的使用场景,针对具体场景定制设计解决方案。如Kindle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碎片化阅读”场景,通过轻便设备、简化交互和护眼模式,契合了用户在旅途中或睡前的阅读需求 。
  3. 3. 想象共识要与用户人设相契合,关注用户的自我认知和期许,将目标用户的自我期许融入设计语言,如视觉风格或品牌调性,通过个性化设计增强用户与产品的情感连接。如Nike的产品设计,充分考虑了消费者对于运动、健康、活力等自我期许,其品牌形象和设计语言都与这些价值观紧密相连 。

模式

模式是企业或个人构建自身竞争力以实现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是自身模式与环境互动下的产物,也是构建商业闭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三大板块 :

  1. 1. 能力系统指企业或个人所具备的生产、运营、营销等方面的能力,是模式的基础支撑。比如电商企业需要有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高效的物流配送能力和精准的营销能力等,这些能力相互配合,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2. 2. 变现逻辑明确如何将产品转化为实际的收入,需要深入了解市场规律、客户心理和定价策略等。例如,一些卖课的博主先采用免费模式吸引用户,调动其兴趣和激情,然后再推出付费的高级功能或服务来实现变现。
  3. 3. 分配机制关系到企业内部员工、合作伙伴等各方的利益分配,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吸引优质的合作伙伴,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如一家成功的连锁餐饮企业会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平衡加盟商与总部的利益,保障品牌的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charles 发表于 2025年2月7日 am8:22。
转载请注明:大模型应用:TOB与TOC的几点思考 | AI工具大全&导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