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小石
过去一段时间,我先后在 FastGPT、dify、Coze、n8n、Make上搭了一些个智能体项目,自己还是有一些感触和心得在的,期间最大的体会是:
大多数人花很多时间纠结“哪个平台最强”,却很少想清楚**“我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就像建房子:
-
你是要一顶帐篷,还是一座别墅?
-
是一个人住,还是一群人用?
目的不同,路径不同,结果也不同。
其实,没有通吃一切的万能平台。
从各大AI自媒体的博主的选题也看得出来,从最早的Coze,到Manus,再到前段时间不约而同的n8n分享,风向不停地在变,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其实要搭建一个合格的智能体,任何平台都绕不过构建智能体的三类能力:内容能力、流程能力和集成能力,而且绝大多数平台,都是在这三方面做取舍。
智能体搭建的三要素
不管用哪个平台,你一定会在智能体搭建时遇到这三个问题:
-
内容能力——让模型“懂”你的业务:知识库、RAG、语义理解、推理、内容生产
-
流程能力——让模型“会做事”:条件判断、意图判断、流程编排、长链路任务
-
集成能力——让模型“能对外联动”:API串联、数据库交互、与外部系统对接
这三者缺一不可。
举个例子:
你要做一个企业级智能客服:
-
没有内容能力:只能回答模板问题
-
没有流程能力:无法分流、判断场景
-
没有集成能力:无法查订单,无法集成到外部
这三种能力就像搭积木:你只想要一个简单问答,还是要一套能联动多系统的复杂工作流,决定了你要用哪种“积木组合”。
而且在做选型时,很多人没先想清楚:你的项目到底需要多高的“复杂程度”?
为了方便理解,把智能体分为三个层级:
层级 | 能力范围 | 典型工具 |
基础型 |
|
|
进阶型 |
|
|
高阶型 |
|
|
不要用重量工具解决轻量问题,也别期望轻量工具能搞定复杂流程。
先想清楚你的目标,再选对适合你的“搭积木方式”。
OK. 接下来,我们就用三个典型的实际场景,来测试验证各平台的能力差异。
智能体平台对比
这次横评我们先通过将平台的基本能力列举出来,再通过典型场景的搭建流程中进行对应能力的对比,期望能够相对比较客观的来看待目前各个平台的差异。
平台基本能力
归类整理了一下目前大部分智能体平台能力,分类也是期望可以在零散的能力测试之后,能够给某一个方向一个定论,结论会让大家有一个总体的认知。
|
|
|
|
|
|
集成与部署 |
|
性能与扩展性 |
|
|
|
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测试,我们决定控制变量,选择一些实际的案例作为考题,在不同的平台上搭建相同的智能体,更好的体会相同场景下他们使用上的差异:
场景1:客服智能体
目标:验证最基础的知识库RAG能力,验证模型问答、上下文记忆、知识库配置便捷性
案例细节:
-
上传《售后常见问题文档》,配置RAG检索
-
配置智能体人设,公平起见对话模型均使用DeepSeek
测试点:
-
知识库导入与分片能力验证
-
语义检索准确性
-
上下文记忆
测试内容 | 输入 | 预期输出 |
|
|
|
|
|
|
|
|
|
下面是一些平台的智能体配置示例,示例比较简单。



可以明显看出n8n的编排是最复杂的,但是也正因为复杂,它对逻辑执行的每一个节点的控制力也是最强的,后面我们会提到。
场景2:视频创作助手
目标:验证内容生成能力、多轮定制、输出结构化脚本。
案例细节:
-
配置智能体人设,公平起见对话模型均使用deepseek
-
使用工作流编排
-
链接大模型,音频,图像,视频工具
测试点:
-
文本,音频,图片,视频工具使用
-
多数据源融合
-
条件循环判断
-
输出格式约束
测试内容 | 输入 | 预期输出 |
|
|
|
|
|
|
|
|
|
下面是Coze,Dify和n8n的示例



场景3:多角色项目管理智能体
目标:验证多智能体协作、上下文共享、流程编排。
角色:
-
项目负责人:拆解项目目标,分配任务给其他Agent
-
任务助手:根据已拆解目标,整理出任务列表
-
通知助手:提醒进度
测试点:
-
多智能体角色区分
-
上下文在智能体间传递
-
流程化交互(非单轮问答)
-
输出格式化任务列表
测试内容 | 输入 | 预期输出 |
|
|
|
|
|
|
|
|
|


OK,确定好测试项和测试示例,接下来就是测试流程了。
下面这张表格就是测试记录,感兴趣可以看看。
✅ / ❌ / ⚠️ 表示「支持」「不支持」「部分支持」
|
|
|
|
|
|
基础功能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搭建与使用体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集成与部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性能与扩展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费用与授权 |
|
|
|
|
|
|
|
|
|
|
|
|
|
|
|
|
|
定位与生态 |
|
|
|
|
|
|
|
|
|
|
|
好家伙,洋洋洒洒一堆数据统计,如果你真的看完的整个表格…我得说佩服你。
当我终于整理完所有测试记录,原本以为会得出一个「最强平台」的清晰结论,但真正看完数据后,我反而有点迷茫:
这些平台在功能列表上看似千差万别,但实际搭建完同一个项目,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它们的区别更多在于:
✅ 你的需求复杂程度有多高?
✅ 你要做的是简单问答,还是多步骤流程?
尤其当我用Cursor + LangChain只花了15分钟,就搭好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客服助手,
此时的我满脑子都是问号,我之前是几个小时在干嘛???

其实智能体的搭建有很多方式,平台只是其中一种而已,所以不要被知识束缚了手脚。
不论你选的是一站式SaaS平台、私有化工作台,还是直接自己写LangChain脚本,你都要面对同样的三类能力问题:
-
内容能力——你要靠什么让模型“懂”你的知识?
-
流程能力——怎么拆解流程、判断条件、控制多轮对话?
-
集成能力——如何把它和你的业务系统打通?
这三要素不是哪个平台专有的高端特性,而是构建任何智能体都必须具备的通用底层能力。
平台只是在用更友好的封装方式,把它们组合打包,让非开发者也能上手。
而如果你有工程开发能力,其实完全可以自己用LangChain或其他框架,去搭一套同样逻辑,甚至自由度更高的智能体。
所以,关键还是那句话,不是平台有多强,而是你清不清楚自己要哪些能力、要做到什么复杂程度,也就是说要先有思路,后动手。
主流平台定位与体验
测试数据只是一个相对客观的维度,但是真正的选型体验,还是要回到平台本身的定位、使用需求和你个人的思路。
所以,接下来我们不再讲冷冰冰的参数对比,而是想用更主观的角度,聊聊在每个平台里实际搭建、踩坑、摸索后的真实体验。

Coze:低门槛的多轮对话+轻工作流
定位:
定位Agent的低码制作平台,但是插件功能比较多,作为一个工作流平台也是没问题
我的体验:
-
✅ 插件生态国内最活跃: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版,都有大量开发者在贡献。尤其国内版,很多“第三方付费插件”已形成了小生态。也因为插件较好的生态,可以用Coze工作流实现很多自动化的能力,如果你有见过博主分享抖音短视频生成,关键性的能力都是插件支持的。
-
✅ 提示词管理是亮点:可以对任意Prompt进行保存、优化和复用,这是其他平台几乎没有的,需要自行对接提示词管理平台才可以。
-
⚠️ 低代码UI能力强:支持直接生成可交互界面,还能把AI流程封装成前端小应用,但是这个低码的UI能力实在是一言难尽,实现复杂一点的UI和交互简直是痛苦。
-
❌ RAG能力偏弱:仅支持简单的知识库(字节火山系的能力),没有Rerank支持,不支持外部向量库。
-
❌ 流程编排颗粒度有限:虽然有工作流,但整体自由度和灵活性不如n8n,界面交互也偶有bug。
总体来说,czoe适合想要快速生成多轮对话机器人,有一定插件需求的产品/运营;也适合通过工作流解放一些生产力的诉求的非开发用户。不适合需要复杂流程或精细RAG的深度项目。
字节非常喜欢搞一些大而全的解决方案,火山引擎也出了针对企业级的智能体搭建框架 HiAgent,也是基于字节的AI技术,有利有弊,针对性取舍吧。

Dify:通用能力最均衡
定位:
偏向“私有化的智能体工作台”,RAG能力全面。
我的体验:
-
✅ RAG很强:支持父子分段,支持关键字检索+向量检索+Rerank,分片策略实时预览,可接外部向量库(Pinecone等)
-
✅ 交互体验非常好:卡片布局合理,界面几乎无bug,操作布局对开发者友好
-
✅ 私有化容易部署:开源版本核心功能基本全,但商用需要授权。
-
❌ Prompt管理欠缺:没有像Coze那么系统的Prompt管理能力,提示词多了不易管理,需要自行对接外部服务。
-
❌ 日志能力有待提升:模型调用和工具执行的日志不够详细,调试不便。
Dify适合想要自己搭建私有化智能体平台,注重RAG和有一点研发能力的团队。但是目前的话,Dify确实有点过于中庸,作为团队中期的过渡是不错的。

n8n:最强自由度,最高门槛
定位:
本质是工作流平台,AI只是它的插件生态一部分。
我的体验:
-
✅ 自由度极高:所有能力都是“分步节点”,可以任意配合,组合和替换;新插件产出速度快,社区很活跃;可以通过HTTP节点直接对接任何外部API,对外扩展性强;本地部署还能支持本地数据库,大模型等能力,使得集成化进一步加强。
-
✅ 交互逻辑清晰:界面美观,配置界面左中右三栏布局,输入/配置/输出分明;工作流执行动效细腻,复杂流程一目了然,很方便理解执行逻辑,在各大平台中独树一帜。
-
❌ 对新手极不友好:没有内置Chat界面,需要自己开发对接前端;所有能力节点都需要显式分配和连接,极耗时间;没有内置开箱即用的能力,都需要对接外部的服务;
-
❌ 不适合以会话为主要交互形式的Agent:工作流输出不支持Stream,Chat体验很差;
n8n其实适合对接复杂业务流程、需要和CRM/ERP/数据库打通的企业;非常不适合没有编程经验的个人或小团队

FastGPT:最简单的智能问答工具
定位:
封装好的SaaS AI Agent构建工具,做问答机器人最快。
我的体验:
-
✅ 极致简单:所有Agent构建都是表单化配置,无需流程编排,也不需要自己对接外部服务,所见即所得
-
✅ RAG策略全面:对答式预处理,内置索引增强,日志清晰
-
❌ 灵活性不足:不支持外部矢量数据库;不适合多步骤工作流;不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生成
适合想在极短时间落地问答机器人
不适合需要多工具、多流程、多模态输出的场景
写在最后
从 Coze 到 Dify,从 n8n 到 FastGPT,再到自己用 LangChain 写脚本,大家能发现:
智能体平台没有通吃的万能方案,只有适合你当下能力和目标的最佳工具。
别被营销宣传迷惑,也别觉得功能越多越好。
选型之前,先问清楚自己:
-
我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
我能接受多少技术复杂度?
-
我对自由度和可控性的需求有多高?
如果这三个问题能回答清楚,选型就不再是盲目跟风,而是你清晰认知后的理性选择。
工具在变,需求也在变,把选型看作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这才是拥抱AI的正确姿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分享转发👇
下期见
📩 商务/合作请联系:leozhao880129@foxmail.com
📌 本文由【AI一小石】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欢迎点赞、转发,让更多人轻松用上 AI!